“运筹帷幄”一词来自于张良吗?
“运筹帷幄”一词来自于张良吗?
张良(前251~前186年),字子房,秦末汉初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谋略家。先世原为韩国贵族,五代在韩为相。秦灭韩后,他图谋复国,并于始皇二十九年(前218年),在博浪沙和其他刺客一起,以铁锤袭击秦始皇嬴政,误中副车,刺杀不成,遂改名换姓,逃匿于下邳(今江苏省睢宁西北)。传说张良曾遇黄石公,得兵书《素书》。秦二世二年,率众投奔刘邦,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,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助其联合英布,拉拢彭越,重用韩信,终破秦灭楚,创基立汉,封为留侯,与萧何、韩信并称“汉兴三杰”。汉初,高祖刘邦大杀功臣,张良目睹英布、彭越和韩信等人的悲剧,深悟“狡兔死,走狗烹。飞鸟尽,良弓藏。敌国破,谋臣亡”之古训,决然辞官,归隐江湖,得以保身。
世人敬仰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?
诸葛亮(181~234年),字孔明,号卧龙(也作伏龙),琅琊阳都(今山东临沂沂南县)人,蜀汉丞相,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发明家、军事家。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,谥曰忠武侯;后来的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,特追封他为武兴王。代表作有《前出师表》《后出师表》《诫子书》等。发明木牛流马、孔明灯等。东汉末年,隐居邓县隆中(今湖北襄阳西),一面躬耕读书,一面留心世事,等候时机施展抱负,时人称为“卧龙”。建安十二年(207年),经名士徐庶荐举,刘备“三顾茅庐”,登门求教安定天下大计。诸葛亮献以著名的《隆中对》,分析时势精辟独到,条分缕析统一治国方略。刘备心悦诚服,激赏备至,以为军师,总掌方略。诸葛亮殚精竭虑,辅佐刘备称帝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联合孙权,在赤壁大败曹操,随即引兵夺取荆、益二州,建立蜀汉政权,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,官拜丞相,录尚书事。刘备死后,诸葛亮忠贞不贰,继续辅佐后主刘禅,封武乡侯,以丞相兼领益州牧,掌握蜀汉军国大权。他持法谨严,赏罚必信,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;积极发展农业生产,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,鼓励百姓种植棉桑,在汉中大兴屯田;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“和抚”政策,改善民族关系,积极推广内地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,促进西南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,加强西南地区的统一。此外,他还始终坚持蜀吴联盟,以维持三国鼎立的均势。诸葛亮励精图治,使一度民贫势弱的蜀汉成为“天府之国”。从建兴六年(228年)开始,诸葛亮数次挥师北伐,“六出祁山”,攻击曹魏,以图统一全国。建兴十二年(234年),与魏将司马懿相拒于渭南时,因积劳成疾,病逝于五丈原(今陕西眉县西),葬于定军山(今陕西勉县东南)。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世人钦仰。唐代诗圣杜甫《蜀相》诗赞叹道:“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
谢安与“草木皆兵”有关系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