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489年,孔子师徒一行疲惫地来到陈国。
当时正是陈国被吴国层层围困陷于危机之时。楚国派兵解救,不料楚昭王病死军中,只好挥师回国。
吴国军队乘势长驱直入,直至包围陈国首都宛丘城。住在宛丘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再次南下,朝楚国奔去。
数年来的长途跋涉,加之处处碰壁,使孔子的学生们不免有些心灰意懒。战火带给人类的永远是苦难。孔子师徒这次从宛丘逃出,沿路看到了人民苦于战火,流离失所,四处逃散的境况。他们走在茫茫旷野之上,只见被烧掉的房屋树木,难见人的行踪,学生们不禁悲从中来,甚至开始怀疑这种长途跋涉有没有实际意义。
孔子师徒带的粮食早已经吃完,却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。
他们只好采集野菜、野果充饥,已经连续七天没吃到真正意义上的“饭”了。
一天,子路再次出去寻找吃的,半天才回来,却仍是两手空空。他实在有些忍不住了,便问孔子:“我听人说,对行善之人,上天总会给他以幸福,对作恶的人,上天也会用灾祸去惩罚他。先生你积善多年,研习礼仪,具有许多美德,四方之人也都知道这一点,为什么却不见上天降福,反而困顿到如此地步呢?”
孔子见子路的情绪有些不对,他同时发现,严峻的形势正考验着弟子们的意志。子路的情绪也是弟子们共同的情绪。于是他耐心地对子路说为“子路,有些问题,看来你还没有思考成熟。你以为所有有才干、有品德的人都应该得到重用,但实际情况却未必这样。
“否则王叔比干也不会被挖去心肝;忠君之人也不是一定会被重用的,否则关龙逢也不会被夏桀杀害了;敢于谏诤的吴国伍子胥不是也被肢解在姑苏门外了吗?
“所以,能否被赏识重用,不但有德才问题,还有个机遇问题;贤能与否,靠的是你自身的资质。许多德才兼备的贤者,一生因缺乏机遇而未被重用,这样的人又何止我孔丘一个呢?”
子路有些省悟,但面对眼前的窘状,仍有些愤愤不平。
孔子看出这一点,但他并不急于讲这些道理,而让子路自己来发问。
果然,子路呆坐片刻,又问道为“贤德的君子,也有困窘的时候吗?”